第一回王相公上京赶考赵老爷坦诚相告话说满清咸丰年间,我国四川省西部偏僻山区,一个叫做青城的地方,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物,此姓王名琰。
虽则官不过一个小小的知县,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,因而名不见经传,更不能留芳青史。
然凭其一腔正气和聪明才智,平反了一桩冤案,并将一个横行乡里、作恶多端的恶霸、土匪绳之于法,以至博得当地民的推崇和称道,在民间流传至今。
王琰原籍直隶,家境小康,其父也是个读书,累试不中,只得在家乡开了一间书馆,收徒授课。
由于自家终身未得入仕,只有望子成龙,倍加调教。
王琰确也没有辜负乃父期望,十几岁小小年纪就诸子百家倒背如流、诗词歌赋出成章。
乡试、县试均力拔筹,单等来年大比,科举得中即为出之。
本县太爷陈某,进士出身,为正直厚道,不善拍马迎奉,故不得上司赏识,县令位置,一坐二十余载,年过半百,仍不得志,无缘升迁。
只得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代,惜陈县令膝下无子,只养得一个儿,于是千方百计欲寻一乘龙快婿以继其志。
访得王琰品学兼优、才出众,即招媒妁言之,双方满意,遂结了秦晋之好。
从此,在陈、王二老的谆谆教导、鼎力培育之下,王琰果然出落得学富五车、才高八斗、志大深、一表才。『 』
是年,正值大比。
王琰为求取功名,准备上京赶考。
父母为其筹措盘缠银两,妻子为他收拾旅途行囊,丈更是辛苦忙碌,舍下老脸,书写信札,求告在京供俸的同科学友,打通关节,予以照顾。
又替他找了两个小厮,陪伴伺候。
一个叫李强,机智灵活、能说会道;另一个叫张健,身强体壮、武功高强。
此二均为陈县令旧部之子侄,凭父辈之,必当忠心事主,且又与王琰年龄相仿,本也是少年时“抹泥”的玩伴。
父母也放心,三都乐意。
选个“利远行”的黄道吉,主仆三拜辞双亲,告别妻子,起程赴京。
一路上游山玩水,潇潇洒洒,迤逦来到京师,找个客栈住下,又分别拜见了几位父辈的朋友,就专心一致准备应试。
八月金秋,贡院开科,各路举子纷纷前来为前程而拼搏。
三场过后,皇榜招揭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