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2020年1月13婆婆最近心看上去不错,尽管她知道债务的事,也分担着来自家庭大部分的劳动负担。『 』【: 】
但总得从生活中自己寻找那些正能量的事,来调剂自己的心态,哪怕再微不足道。
一个乐观的,才能勇挑重担,尤其是。
李秀玲的婆婆就是这样一个。
她出身农村,三十年前经亲戚介绍,认识了李秀玲末曾谋面的公公——一个老实巴的工,城市户。
那个年代,城市户和农村户简直就是天壤之别,城里有粮本,每月的工资里有钱还有粮票,偶尔也有布票或者其它什么票。
粗粮和细粮都规定好了供应量,其它生活用品也能得到保障。
虽然不多,但那是实打实着的国家发放。
而农村,就是靠天吃饭,无数一辈子守着的,只有旱涝凭天的土地,还是有限的面积,还得公粮。
中国,尤其是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,对没有粮食简直就是恐惧到了骨子里。
这种恐惧影响了至少两代,对于粮食的态度。
更不要说城市里有楼房,有自来水,有抽水马桶和各种让农村羡慕并弄不懂用途的公共设施。
环境的差异使得的素质也截然不同。
尽管十年浩劫摧毁了城市一代的素质和文明,但大环境在那摆着呢,而且底子也没烂彻底。
改革开放初期,涌入城市的农民工闹了很多无知的笑话,根本原因正是因此。
因此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,大部分地区的农村,还是以闺能嫁给城里为最大的吹嘘资本。
当然,直到现在,也少有城市嫁去农村的例子。
那些拆迁户娶媳自然不在此列,他们的户也是城市的了。
因此城里生活的优越,是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的。
嫁汉嫁汉,穿衣吃饭,这就是幸福。
李秀玲的婆婆当年就是幸福的一份子。
然而好事多磨,婚是结了,户却落不上。
本来按照国家规定,她嫁过来,就应该落入城市户,但到了派出所、街道以及别的什么需要盖章的单位,就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。
通常来说,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。
直到今天,在东北地区想办任何正规的,或是亟待解决的事,绝大多数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