怕找不到回家的路!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:www.dybzwz.com
于让姑母担心,特意叫她去劝说。
“除此,就没旁的了?”
听到李绥问话,念思索道:“婢只听说这事,再无旁的了。”
说着,念又好像想到了什么,迟疑道:“不过听说当时二郎君见太尉对此并未在意,便又补了几句,才惹得太尉大怒斥责,拂袖而去。”
李绥听到这儿,顿下步来,转身道:“说了什么。”
“说——”
念努力想了想,终于脱道:“说什么圣曾云宰予不仁,子生三年——”
然后免于父母之怀,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。
听到这里,李绥已明白这对父子又是为何而怒,杨延急之下,仅看到当年孔子同宰予的守孝之辩,怎么就没想到这句话饱含了对杨家的隐。
不守国丧的虽是小郡公,但杨家看在眼里也从未说什么。
孔子说宰予不仁,不愿守孝三年,杨延就此来论,不就是说罔顾理法的小郡公不仁不孝,冷眼旁观的杨家不仁不孝。
更何况她姑父杨崇渊,虽承自孔孟之道,却并不喜其中的一些迂腐道理,当年天子式微,诸侯并起,孔子却独独视周天子为正统,极力强调天子之威。
如今的杨家不就如曾经的那些诸侯,在现今那些忠于大周的老臣眼中正是与那周礼背道而驰,挑战正统,有窃国之嫌的国贼。
只怕她的姑父,气的不是杨延与他的争辩,而是认为杨延作为杨家的嫡长子,却是满孔孟之道,字句之间,竟是站在与杨家对峙的皇室老臣那边。
想到这里,李绥不由想笑,为父的权倾朝野,杀伐决断,为子的却是至仁至孝至纯的。
正是因为此,当杨崇渊登基为帝后,才久久不愿立杨延为太子,杨延虽也是自小聪慧,文武兼备,但在同样优秀的众多兄弟面前,这般仁孝至善的格落在杨崇渊的眼中反沦为了之仁。
所以姑母才会一心要将她与杨延凑成一对,只因她与杨家一般,都是出自世家望族,又自小长在姑母手下,虽是投了儿身,但不输男儿的格却极对杨崇渊这个姑父的眼缘。
在姑母甚至是整个杨家眼中,于于利,她都是辅佐杨延的那个不二选。
无关,无关意,只关利。